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方案

发布者:周建中发布时间:2016-10-28浏览次数:84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国家及江苏省两级《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体现常熟特色、跻身国内一流、接轨国际水准”的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

二、建设目标

以服务常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拓宽服务面向。以推进“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以内涵提升质量,以特色成就品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活力显著增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成果突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展明显,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1.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政校企合作联盟”,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力争通过推动政府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组织机构,适度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工作积极性。

2.进一步增强基础能力

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产业专业对接、品牌专业引领、骨干专业支撑”的专业(群)布局,打造2-3个“江苏省现代化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强化品牌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加强以“校区企业、企业校区”为重点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新建用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厂房1栋,对接智能制造产业,服务现代制造专业群。调整和新增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在80个。建设6个以上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应用融入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推进专业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设一批集示教、研发、资源获取、信息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提升专业服务、推动乃至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3.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达到85%以上;提高高校教师比例,提升教师专业职称,培养一批在职业教育界和相关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打造一批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的优秀教师群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5%,形成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4.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校人数稳定在6500人,其中五年制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实施好3+4,3+33+开放本科等试点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对口单招、专转本等升学。

积极发展非全日制专科、本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500人以上。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就业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5.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

加强技术服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年技术服务收入达到100万元。

拓展社会培训。适应常熟市经济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开展面向社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面向合作企业的技术培训等社会培训项目,年培训量达到8000人次。

6.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寻求国际合作交流,与境外院校开展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和教师互派;做好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引入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国际通用高技能人才。

三、主要任务

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1)以《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文件精神为契机,推动常熟市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法规和政策,力争形成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合力;建立由开发区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合作企业和院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政校企合作联盟”。设计合作制度,探索合作模式,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项目,破解合作难题,形成利益相关各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2)完善校企合作内部运行机制,在政校企合作联盟的制度框架下,建立系(部)主任与合作企业厂长(经理)联席会议制度、专业负责人与车间主任(部门经理)联系制度、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岗位互换制度,推动教师和企业员工互动交流、交叉兼职,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3)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优化调整组织机构;明确责、权、利关系,适度扩大系部的自主权,调动系部办学积极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岗位聘任机制,加大对突出贡献人员奖励力度,建立退出机制,实现教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人员结构优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2.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常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建立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按照“产业需求、就业导向;技术引领、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跟踪、调查、提出、审议”的工作程序,形成“市场导向、企业参与、自我调整”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2)优化专业结构。坚持以区域主导产业为引领,主动适应以区域传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产业专业对接、品牌专业引领、骨干专业支撑”的专业(群)布局。做精重点专业,做强主体专业,适时开发新兴专业。

3)打造专业品牌。实施“品牌专业引领工程”,巩固国家示范校、省高水平现代化校建设成果,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品牌专业为引领,打造一批在江苏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建成江苏省现代化五年制高职专业群2—3个。

4)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原则,逐步增设五年制高职专业,适当增加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指导、服务就业创业的水平;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继续推行“全方位促就业、全员抓就业、全过程落实就业”的工作机制,形成“依托开发区,辐射常熟市”的就业新格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确保每年就业率不低于98%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实施“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提升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以常熟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协同创新、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建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满足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切实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进一步完善试点项目课程体系。加强对试点项目的研究,和相关高校共同完善“3+4、“3+3”中职与应用本科、中职与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提高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

4)坚持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学校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赛项的选择贴近生产或工作实际,赛事的组织实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织参加每年的苏州市、江苏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成绩逐年攀升。

5)完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督导,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将结果考核与学习过程考核结合起来,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评价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引入第三方评价方式,扩大用人单位评价权重,建立、完善体现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4.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1)根据专业布局,合理规划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严把入口关,做好人才引进与教师补充工作,优先录用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人才和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才。以教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搭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训平台。

2)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在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生产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应用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提升为教学服务的能力。

3)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工程”,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对口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制订教师下企业实施细则,建立督查制度和科学的考核标准,提高实践锻炼效果,并把企业实践锻炼纳入教师考核内容。探索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推进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内专业教师的交叉任职,提升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4)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建立名师培养计划和名师工作室建设计划,每个专业选拔、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使其成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领军人物,力争在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两个领域均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名师工作室建设梯队,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作用和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培育优秀教学团队。

5)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管理新机制,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补贴和评价等工作;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实行优化动态管理;对校外兼课教师、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建立兼职教师多元工作机制,提高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和教学效果。

6)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实施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5.以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为重心,夯实办学基础能力。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合理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布局,形成一个专业大类有一个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格局。依据培养学生岗位技能需要,按照企业生产要求,以企业生产车间形式,吸引企业投入设备,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实训车间,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校企双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积极开发实训项目,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按照“企业校区”的要求,在合作企业设立实践教学区,把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场所转移到企业,增强实践教学的真实性,提高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效果。

6.拓宽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在合作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依托校内实训基地资源,成立“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校企合作运作,带领学生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创新及创业服务。力争年均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项目20项,年均技术服务到款100万元。

2)大力拓展社会培训。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面向企业员工的岗前技能培训和新技术培训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常熟市复转军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力争年社会培训规模达到8000人次。

3)做强成人继续教育。继续密切与省内外高效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需求,按不同学历层次安排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全面提升在职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稳定成人继续教育招生,十三五期间,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3500人以上。

7.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知名度。

1)积极创造条件,继续保持与新加坡、英国等高校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与澳大利亚、韩国、台湾地区等高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国际交流开辟更广阔的渠道并提供服务和指导。

2)深化国际间院校合作,与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和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的海外优秀院校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活动,每年有一定量的交换培养学生。每年选派一定量的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培训和访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3)深化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与英国领事馆文化交流处、英国行业协会、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的合作,以奇瑞捷豹路虎试点项目为引领,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先进经验,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培养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申办招收外国留学生资质,开展留学生教育项目。利用学校现有的基础和品牌,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学院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培训。

8.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高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1)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功能架构体系。切实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安全管理等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建成以信息数据中心为核心,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广播电视中心、视频监控中心,促进与教学融合的“资源制作推广中心”和促进与管理融合的“决策支持中心”。

2)进一步提高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网络宽带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推进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智能化环境的场所建设,覆盖到每个主干专业。

3)进一步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注重学习资源和应用聚合。进一步改善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推进数字课程资源、仿真实习实训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个性化学习资源建设,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和共享环境,提供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无差异的信息化环境,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学习资源的环境及空间。

4)进一步推进应用服务。实现用户的集中化和统一管理,提供应用集成环境,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以及自身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进一步推进在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办公与生活服务、教学与科研服务、校企合作服务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应用。

5)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健全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充实专职队伍建设,强化对信息化工作领导和技术支撑,深化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应用,加大对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完善智慧校园制度体系,加大对智慧校园的经费投入,推进智慧校园的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9.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志远技精”的校训和“弘德励志、知行合一”的校风,积极开展热爱常熟职教、为常熟职教发展作贡献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着力打造全校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具有常熟职教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在学校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健全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科学规范、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先导的管理规章体系;规范各类仪式活动,认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表彰活动、庆典仪式等,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办成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3)加强校园形象文化建设。通过校园主体雕塑、文化长廊等,突出校企融合主题、文化特色主题和环境育人主题,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强化常熟职教品牌形象塑造,维护学校品牌形象,重视学下公共关系,建立媒体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建立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4)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志存高远、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校园常规管理为抓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启动校友理事会工作,使校友资源成为支持校企合作和促进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5)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推出一批学生社团特色活动。开展高雅艺术、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明星进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举办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培养企业员工基本素质,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融合发展。

四、经费预算

根据“政府支持、地方配套、社会资助、学校自筹”的原则,学校多渠道、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常熟市政府对我校创建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非常重视,将给予充足的资金扶持,同时学校自身具有较充足的资金实力,完全能确保建设经费的足额供给。

学校根据《关于做好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615号)和《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标准》的规定,确保预算科学、使用规范、注重实效。

五、保障措施

1成立创建机构

为保证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办公室、建设工作组,加强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的组织领导,保障建设工作进度和质量,确保既定目标的按期实现。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项目建设的统筹规划,项目的管理决策、组织领导和方案实施。

组长:苏建青

副组长:马骏

成员:王春、吴国清、何世伟、陶立强、李永良、周玉霖、陈寅初

2)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管理、实施、推进,对项目建设进行日常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落实项目验收各项工作。办公室日常工作由赵丽娟主任、周建中副主任负责。

主任:赵丽娟

副主任:徐建军、王卫青、倪晓强、周建中

成员:王湖、钱立新、陈红、朱平文、卲树钧、张恒、杨志良、金华、顾宏初、王强、魏丽珍、席义明、李坤华、邵志晨、黄志荣

3)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项目建设工作组具体负责专项建设年度分项目建设计划的编制、实施、统筹协调,并对建设项目的运行过程,进行检查督促、跟踪管理,做好验收阶段成果总结、资料整理和迎检工作。

2.建立运行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落实各岗位责任,并定期考核和奖惩,提高学校各分项目建设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3.强化过程管理

加强全员学习培训,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定期自查自评自改,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建设执行情况、目标进度等进行考核督导,提出改进意见;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建设各环节的质量跟踪到位。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二○一六年六月